(合傳媒) 近年來,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因台積電的存在而熠熠生輝。這家晶圓代工巨擘以領先的製程技術,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幾乎成了台灣「護國神山」的代名詞。然而,若我們把視野拉遠,會發現台灣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在其他領域卻呈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這種結構性的失衡,不僅讓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逐漸萎縮,也可能使我們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邊緣化。
政黨惡鬥的代價
台灣長期陷入政黨惡鬥,朝野之間互相傾軋,使政策往往停留在意識形態對抗,而非務實的發展藍圖。無論是能源政策、產業升級、教育改革,甚至是基礎建設,常常因政黨立場不同而陷入拉鋸,導致政策難以延續。政權一換,藍綠立場翻轉,前任規劃被推翻,後任重新起跑,結果是國家浪費了寶貴的十年、二十年。這種短視近利的政治文化,已成為台灣發展的最大阻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縮影
花蓮的堰塞湖危機,就是最佳的縮影。起因於之前颱風豪雨沖刷山區,加上「樺加沙」颱風帶來的強降雨,土石崩落堵塞河道,臨時形成巨大的堰塞湖。這原本應是緊急防災的專業課題,卻在政黨與部門的爭論下,成了一場治理困境。
爭議的核心在於:是否採取爆破方式迅速排除湖水,還是遵從專家建議逐步疏通、降低潰決風險。爆破看似快速,但一旦判斷失誤,可能引發下游瞬間洪水;而疏通則需要更多時間,卻能較可控地釋放壓力。問題在於,政府部門在決策上缺乏明確統一,導致訊息前後不一,地方居民無所適從,撤離與救援措施一再延誤。
最終,這場堰塞湖不僅造成鄰近村莊的毀損,更導致多名居民傷亡。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人禍與失能的共同產物。若政府能在第一時間果斷整合專業意見,明確指揮救援,許多無辜生命本可避免。
這場事件讓人看到的不是颱風本身的破壞力,而是治理體制的混亂。當緊急狀況出現時,專業意見未能快速整合,政治責任卻成為焦點,反而加深了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
單一產業的風險
台積電固然是台灣的驕傲,但我們不能忽視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全球供應鏈一旦因地緣政治、產業競爭或技術突破而改變,台灣勢必首當其衝。更何況,世界各國正大舉投資半導體自主化,美國、日本、歐洲無不投入龐大資金,力圖分散風險。倘若我們沒有其他支撐經濟的強項產業,未來台灣可能從「護國神山」的光環中摔落,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
國際地位的隱形下滑
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除了仰賴半導體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強而有力的議題。雖然我們積極推動民主價值、環保永續與人權議題,但國際社會往往將台灣視為地緣政治中的棋子,而非具有全面性影響力的參與者。當我們除了「晶片」無法再拿出能與世界對話的競爭優勢時,台灣的國際地位將逐漸弱化,甚至可能在國際談判桌上失去話語權。
如何避免墮入停滯
要打破現況,台灣必須進行三方面的突破:
建立跨黨派共識
政策必須超越政黨輪替的宿命,至少在產業發展、能源規劃與教育改革等國家級議題上,應有基本共識。沒有持續性的政策,再多計畫也只是空談。
多元產業佈局
台灣應積極投資生技、綠能、AI、航太、金融服務等新興領域,培養次世代的「護國群山」。單靠台積電,無法承載兩千三百萬人的未來。
教育全面翻新
教育必須跳脫填鴨式框架,讓學生具備語言力、創新力與國際競爭力。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生命力。
台灣的確擁有「半導體王國」的榮光,但一座神山無法永遠庇護整個島嶼。從花蓮堰塞湖的颱風災害與人民傷亡,到政府決策的混亂與延宕,我們看到的是治理體制的掣肘與政治惡鬥的代價。真正的危機,不是來自外部威脅,而是來自內部失能。
此刻我們不得不問:這些政治人物,是在建設台灣這塊土地,還是在一點一滴破壞屬於人民的台灣?
如果答案傾向後者,那麼我們就正走在一條失去競爭力與國際地位的下坡路上。唯有勇敢正視問題,跨越政黨藩籬,重塑產業、教育與治理的結構,台灣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依然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