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首當其衝:價格競爭力削弱
根據財政部統計,目前被美方加徵關稅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工具機、鋼鐵零組件與部分電子中間品,這些正是台灣出口美國的主力品項。加徵關稅不只等於台灣廠商需「吸收成本」或「轉嫁價格」,更是直接導致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下降。
以工具機產業為例,台灣廠商原本憑藉性價比在北美市場取得穩固地位,如今被加上20%的稅負,將逼迫買方轉向德國或南韓產品。再加上中國與越南企業乘勢崛起,台灣製造恐陷入「價格輸出疲弱、品質難再上升」的中間夾擊帶。
二、中小企業與就業市場的連鎖效應
不容忽視的是,受波及的不只是大企業。許多為出口大廠提供零組件的中小企業,若遭遇訂單急凍,勢必縮減開工日甚至人力規模。這將波及台灣就業市場,特別是中南部的傳統製造業重鎮,如台中、彰化、嘉義,恐爆發「看得見的衰退」。
與此同時,企業若無法將成本轉嫁到價格,將被迫降低員工薪資調幅或減少研發支出,長期將削弱台灣整體創新與競爭能力。
三、通膨與物價壓力浮現
對等關稅除了是「出口問題」,也會間接形成「進口壓力」。一旦美方反制措施波及半導體設備、關鍵零組件或高科技原物料,將提高本地製造成本。最終,消費端也難以倖免,食品、電子產品、能源價格可能出現新一波上漲壓力,為原本尚未完全緩解的通膨火上加油。
四、地緣經貿風險全面升高
這場貿易摩擦也揭露出台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對外貿易談判缺乏制度支撐,讓我們在全球貿易戰局中難以有對等話語權。儘管台美近年強調「供應鏈安全合作」,但遇到具體利益衝突時,仍以本國優先為核心。
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對歐盟、日本或東協市場,台灣將更顯被動。若無法盡速加入CPTPP或強化與東協的雙邊FTA談判,將持續處於國際經貿格局的邊緣。
五、台灣的出路:轉型、分散與韌性
但危機也是轉機。台灣不是第一次面對貿易挑戰,從1980年代美方對我紡織、鞋業加徵反傾銷稅,到2000年代鋼鐵被納入「232條款」,我們一再證明「危機中有智慧,困局中有解方」。
以下三個方向,應是當前政府與產業界應同步啟動的關鍵策略:
1. 產業升級與價值強化
政府應加速投資「不可替代性」產業,例如AI晶片、高階製造、綠能科技等,從「供應鏈代工」升級為「技術鏈主導者」。透過研發補助、智慧製造、減稅等方式,引導產業朝高值化發展。
2. 市場多元化與外貿談判強化
分散市場已不只是建議,而是戰略生存。應持續推動與印度、澳洲、中東、非洲等市場的經貿交流,並建立專業的FTA談判團隊,強化我方在國際談判的專業性與主體性。
3. 建立企業風險預警與應變機制
建議政府設立「國際貿易風險中心」,定期公布國際關稅變動預警,並提供中小企業轉單與市場轉向支援方案,避免「關稅一來、產線一倒」的連鎖效應。
站穩腳步,走出韌性之路
國際貿易的風浪不可控,但自身的體質可以鍛鍊。台灣唯有從「製造導向」走向「創新導向」,從「價格競爭」升級為「策略合作」,方能在對等關稅的浪潮中穩住航向。此時此刻,我們不該只在「談補貼、談抗議」,而應集體思考下一個經濟階段的轉型與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