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專欄 > 未來台灣經濟在中美之間的選擇

未來台灣經濟在中美之間的選擇

以前是跟著美國玩,今後可能更多是要請中國帶著我們玩了?

在美國新貿易保護主義悍然揭櫫「反全球化」甚至「兩個半球化」的現實條件下,台灣企業應如何看待(一)原有產業鏈移轉的壓利,和(二)大陸本土新興產業崛起所可能帶來的機遇?

西元2000年後,隨著台灣政治⽣態的改變,接連幾屆民選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於企業發展的正確引導正在快速式微(特別是在太陽能板、液晶電視的「兩兆雙星」計畫受到大陸業者崛起的重創後),出口導向企業又重新退回了「自立生長」的軌道。

對上一代企業家而言,大陸改革開放的環境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沃土,給予他們作為美、日供應鏈集群迅速擴大規模,和在生產技術上「跟隨美、日創新」的機會與能量,但卻無助於它們在跨領域的新興產業環節和大陸企業做對接和扎根;這已使「下一代台企」面臨在兩岸同時「失根」的風險,必須積極尋求突破。

如何從「可能雙輸」的局面翻轉成「兩邊雙贏」?正考驗著台灣企業家的營運智慧。

除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外,長期以來台灣的強項是資通訊產業ODM、電機/機械/汽⾞零組件,如何在此基礎上融入大陸本土的新興產業,成為新興體系供應鏈的一員,是近期台企必修的課題。

產業發展需靠人才累積,如何促進陸台兩岸產、研、學的人才交流,儲備能量潛力,包括學員、課程與教師的交流,應該是另一項重點。至於新興技術/產業周邊可能衍生的小微新創商機更是不可限量,將隨市場與創意自然產生。

美國發動的「逆全球化」無法抹煞既存的市場需求,只是以人為方式切割了市場。

在此一逆流消退之前,市場自然會做出調整,以滿足持續存在的需求。不同的「技術體系」之間會彼此競爭,「兩個半球」或許也會有消有長,但對於「代工者」或「製造者」而言,一魚多吃乃是常態,如何參與才是學問啊!

鍾琴(中華民國行政院前新聞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前研究員) ▲鍾琴(中華民國行政院前新聞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前研究員)

上一篇:沒有了
分享與留言: